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漢語認知語法
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hinese Grammar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麗麗 
課號
CHIN7408 
課程識別碼
121 M28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2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5人
外系人數限制:6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主題為漢語認知語法,將帶領學生熟悉漢語語法、認知語言學、認知語法這三大領域基本觀念,繼而融會三方面知識探討漢語認知語法此一主題。除上述基本概念外,整學期將探討下列多項主題,包含原型理論與範疇化、隱喻與轉喻、意象圖示、語義框架、理想認知模式、認知模型理論、象似性、配價關係、詞序與焦點、構式語法、語法化、語言類型學、語義地圖等主題。以上為初步安排,將視課程進展狀況隨時調整。
本課程每週三堂課,第一堂課由教師介紹基本觀念,第二、三堂課則由學生輪流上台做口頭報告。口頭報告為老師指定之論文,會與當週主題相關。口頭報告分三部分,首先介紹選讀論文的主張及論證內容,其次提出相關疑問或支持證據,接著展開課堂討論。口頭報告需使用PPT,討論過程中,老師會適時調整討論方向或補充相關知識,並於最後提出講評。
每位修課學生每週四晚上10:00之前均需上傳該週重點論文至少2個問題,學期末每位修課學生需繳交一份完整的期末報告,由學生自選主題,需與課程主題相關。將分四階段繳交,每階段都計分。各階段內容如下:I繳交題目、大綱與動機、II繳交語料來源、參考書目及研究方法、III上台概述期末報告內容、IV繳交書面期末報告。 

課程目標
1. 藉由課堂講授以及閱讀相關論文,帶領學生認識認知語言學的主要觀點,並瞭解漢語語法學家在此領域的大致進展。
2. 藉由課堂討論,引導學生熟悉語言學領域的論證模式。
3. 藉由口頭報告,培養學生上台報告並主持討論的能力。
4. 藉由報告撰寫,訓練學生撰寫符合語言學門學術規範之論文。 
課程要求
1. 準時上課、不無故缺席。
2. 共同維護良好的、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。
3. 課前充分準備,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。
4. 準時繳交作業。每份作業每遲交一週扣十分。
5. 親自撰寫作業。作業如有抄襲,該份作業以零分計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課後1小時,課前5小時。 
Office Hours
每週五 17:20~18:00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1. 朱德熙,1982,《語法講義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2. 吳福祥,2006,《語法化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》,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。
3. 呂叔湘,1992,《中國文法要略》,台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
4. 呂叔湘,2003[1980],《現代漢語八百詞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5. 束定芳主編,2004,《語言的認知研究──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》,上海: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。
6. 沈家煊,1999,《不對稱和標記論》,南昌:江西教育出版社。
7. 沈家煊,2006,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8. 沈陽、馮勝利主編,2008,《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9. 袁毓林,2007,《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10. 袁毓林,2010,《漢語配價語法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11. 馬真,1997,《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12. 張敏,1998,《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13. 張麗麗譯,2013,《語法化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。
14. 陸儉明,2013[2003],《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15. 劉正光,2011,《構式語法研究》,上海: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。
16. 劉丹青,2003,《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17. 劉丹青,2017,《語言類型學》,上海:中西書局。
18. 劉月華、潘文娛、故韡,2003,《實用現代漢語語法》(增訂本)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19. Croft, William. 1990. Typology and universals. Cambridge. 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20. Croft, William. 2001.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: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. Oxford,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21. Fauconnier, Gilles and Mark Turner. 2002. The way we think: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's hidden complexities. New York: Basic Books.
22. Geeraerts, Dirk. Ed. 2006. Cognitive Linguistics: Basic Readings. Berlin, New York: Mouton de Gruyter.
23. Goldberg, Adele E. 1995. Constructions: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. Chicago and London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24. Haspelmath, Martin. 2003. “The geometry of grammatical meaning: semantic maps and cross-linguistic comparison.” In M. Tomasello ed.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, vol. 2, New York: Erlbaum, 211-243.
25. Hopper, Paul J. &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. 2003 [1993]. Grammaticalization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26. Lakoff, George and Mark Johnson. 1980. Metaphor we live by. Chicago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.
27. Lakoff, George. 1987. Woman,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: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. Chicago and London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28. Langacker, Ronald W. 2008. Cognitive Grammar: A Basic Introduction. Oxford,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29. Malchukov, Andrej L. 2010. “Analyzing Semantic Maps: A Multifactorial Approach.” Linguistic Discovery 8.1: 176-198.
30. Paul Kay et al. 1997. “Color naming across languages.” In Hardin, C. L. & Luisa Maffi ed. Color categorie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: 21-58.
31. Rosch, Eleanor H. 1973. “Natural Categories.” Cognitive Psychology 4: 328-350.
32. Talmy, Leonald. 2000.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, volume I: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. Cambridge: MIT Press.
33. Taylor, John R. 1995 [1989].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: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34. Ungerer, Friedrich and Hans-Jörg Schmid. 2006.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. New York: Longman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前上傳提問 
10% 
 
2. 
課堂口頭報告 
20% 
口頭報告需含下列四部分: 第一,介紹選讀論文的主張及論證內容。 第二,提出支持證據、相關疑問以及其他重要的相關研究。 第三,開放課堂同學提問並帶討論。 第四,口頭報告需使用PPT,並於課後補充完整上傳ceiba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70% 
期末報告採階段式撰寫,共分下面四階段: 階段I:繳交期末報告題目、大綱與動機(期末報告的5%) 階段II:繳交期末報告語料來源、參考書目及研究方法(期末報告的5%) 階段III:上台概述期末報告內容,並繳交相關PPT資料(期末報告的10%) 階段IV:繳交書面期末報告(期末報告的80%)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音輔助,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,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延後期末考試日期(時間)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3  漢語認知語法概說 
第2週
3/01  漢語語法基本知識 
第3週
3/08  1.原型理論與範疇化 
第4週
3/15  2.隱喻與轉喻 
第5週
3/22  3.意象圖示 
第6週
3/29  4.語義框架與理想認知模式 
第7週
4/05  放假 
第8週
4/12  5.認知模型理論 
第9週
4/19  6.象似性
期末報告I:繳交期末報告題目、大綱與動機 
第10週
4/26  7.配價關係 
第11週
5/03  8.詞序與焦點 
第12週
5/10  9.構式語法
期末報告II:繳交期末報告語料來源、參考書目及研究方法~ 
第13週
5/17  10.語法化 
第14週
5/24  11.語言類型學 
第15週
5/31  12.語義地圖 
第16週
6/07  期末報告III:學生論流上台概述期末報告
(可能超出三小時,請預留時間)
一週後繳交期末報告